第十二章:赋税难题

第十二章:赋税难题

就在今日,上朝之前,老朱提前命人将李年叫到了奉天殿内殿里。

原本,像他这样九品的小官,是不需要上朝的。

可是,不知道为何,天还没亮,就听吴公公在屋外呼喊的声音。

李年开门迎接了吴公公,这才知道,原来老朱昨晚看了江南收税的折子之后,气的一晚没有睡。

所以,今早一早,就让李年进宫给他分忧去了。

李年一进入大殿之内,就看见老朱魏然坐在堂前,此时太子朱标正站在他旁边,一边看着那些奏折,一边惊心。

“李年,你可来了。”

老朱昨晚看了太多折子,这时小眯了一会儿,当李年进入内殿之后,太子朱标才在他而而边小声道了一句。

老朱这才睁开眼,看见了眼前的李年。

“回皇上,微臣来了。”

“罢了,不用行礼了,你来给咱家看看,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。”

说着,老朱边让李年来到了案上。

李年一看,顿时不惊心中一惊。

这么多的折子,满满堆了一案,少说也有上百分。

老朱每天都要处理这么事情吗?

果然,老朱这个工作狂魔,真是不是别人瞎写。

想着,李年一边看着这些堆积如山的折子,一边看偷偷瞄了一眼老朱。

要批这么多折子,果然是累人。

老朱一晚上没有休息,闲在有些疲倦,就一手撑着,一边看李年。

“李年,你可看出了什么?”

“回皇上,这些折子,大多数都是关于朝廷税收一事,其中,就属江南一地的折子居多。”

李年大致扫了一眼这些奏折之后,向老朱回道。

实际上,再来的路上,吴公公就给他透露了。

老朱一晚上没有睡,就是在恼怒这些江南的官吏,竟然敢在他的眼皮底下,克扣税收而且还是在江南这样的地方。

要知道,江南之地,可以算得上是朝廷的小粮仓。

朝廷基本上大部分的粮食,都是依靠这里。

可是,这些官吏,竟然和当地富商勾结,谎报税收,这实在是令老朱恼怒不已。

要不是太子朱标说让他先问一下朝中大臣的意见,他非得现在就下令都察院把折子上的人都抓起来。

实际上,老朱之所以这么生气,除了江南的税收之真个大名的重要税源之外,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现在大明收到的税,极其稀少。

老朱知道,自从他施行修养生息,减少税赋的国策之后,百姓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。

就算各地的经济情况再不好,但也不至于一点税也收不上来。

就拿他的老家安徽来说,老朱对这里的照顾,可是比一般的地方还要重视。人们只知道当年杨宪治扬州,他给扬州许多有帮扶,可是没人知道,最为自己的家乡,老师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。

作为农民出生的老朱,自然对于百姓的生活有着十分的了解。

虽然说现在他老家的经济,恢复的不如扬州的好,但是,上交的税收,绝对不会只有这么一点。

毕竟,他也暗中微服寻访过老家几次,百姓们大体上都是丰衣足食的。

可是,这户部上报的折子上,却说百姓经济依然困难,田地稀少。

老朱看了,顿时雷霆大怒,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?

老朱对收不上税一事,现在是十分的头疼。

这样的情况,除了江南一地和自己的老家一地外,全国各地也存在这种情况。

收不上税来,国库就充实不了。

而现在,北元的残余势力还没有消灭,云南之地的也还没有安定,到处都需要军费支出。

徐达早就因此时,和他诉过苦了。当时他骂了徐达一顿。

但实际上,老朱心里清楚的很。

如今,要想彻底剿灭北元余孽,就的深入到北元心腹之地。而北元如今逃到了大草原之外,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,大明的后勤就成了一个大问题。

而后勤的大问题,就需要国库来解决。

而今,这收税一事,难在了老朱面前,他想了许多办法,但是效果都是微乎其微,收上来的税,也少得可伶。

即使他下令,施展严刑酷法,还亲自让人斩了几个私自谎报税收的贪官,可就算这样,隔了一段时间,那个地方的税收,又开始出问题了。

老朱知道,这当中,除了那些大富商与官员勾结将税收纳入自己的口袋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收税的范围大广太大了,而且种类繁多,收税的对象,也都各有差异。

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,老朱不敢增加税收,因为怕一旦税赋过重,就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,因为他就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,当年元庭税政的严苛,他可是深有体会的。

一亩地只能产三担粮食,可朝廷却要上五担粮食的税,你说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?

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的爹娘才会被活活的饿死。

所以,增加赋税,虽然朝中大臣多次提议,但他还是拒绝了。

可是,如果少收税的话,虽然对于百姓宽松了,但对于朝廷,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,因为国库会因此空虚。

而且那些富饶之地的税收,如果没有上交到国库之中,必然也会落到当地的大户之中。

左右思考,都是问题。

所以,老朱看了一晚上折子,都在思考这个问题,如何既能让大明税收征起来,又能不让老百姓的负担增加,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。

但是,太子朱标和户部大臣也给了他一些建议,他都觉得不够好。

而今天上朝之前,他特地叫来了李年,就想问一下这个小子有没有好的计策。

“李年,咱家的问题,你可想明白了?”

老朱听了一下外面大臣议论的声音,对李年道。

李年一进殿内,自然也听到了一些声音。

其中吵得最厉害的,就是江浙文官和淮西勋贵了,他们的话,都让人一五一十的传到了老朱的而耳朵里。

在看折子的李年,听着太监给老朱汇报,也都明白了江浙文官和淮西勋贵吵的是什么了。

两方都在想以此时为契机,狠狠打压对方。

然而,却没有人真正的为老朱收不上税这件事情做考虑。

这不免让老朱心情更为的恼火。

此刻,李年也忽然有些明白,老朱想杀这些人,是不无道理的。

只有党派之争,却毫无顾忌天下百姓之心,换做他是老朱,也会对他们动用杀心的。

李年看完折子后,想了想,对老朱道:“皇上的问题,臣有法子。”

(活动时间:4月4日到4月6日)

大明毒士我教老朱反向治国来源更新